□ 本報記者 孟 妮
中國商務新聞網 當前,地緣政治變局、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數字技術深入應用等正在加速全球供應鏈向綠色、智慧、韌性方向發展,作為全球物流供應鏈中的關鍵環節,國際海運業也加快了轉型發展的步伐。11月22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通運輸部主辦,中遠海運集團、上港集團承辦的“2022北外灘國際海運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來自國際航運產業鏈相關方的近200名代表深入探討如何共促、共建、共享國際海運業綠色、智慧、韌性產業新生態,推動構建全球供應鏈新發展格局這一時代新課題,旨在為海運產業鏈相關各方搭建把脈行業發展趨勢、共商海運業發展大計的交流平臺與合作平臺,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更多新動能。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張為在論壇上表示,當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處在從“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邁進的關鍵節點,未來將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進一步提升航運服務能力,著力打造與航運相關的金融、法律、科技等服務產業集群,力爭將上海建設成為連接航運上下游產業鏈的一站式服務平臺;二是推動長三角航運一體化發展,著力完善水運網絡和碼頭布局,加速發展水水中轉、海鐵聯運,推動長三角港航領域從要素合作轉向更深層次的制度合作;三是積極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綠色減排技術在港航物流領域的應用,打造綠色智慧的升級版航運中心。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兼水運局局長李天碧表示,中國海運業將以《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為統領,聚焦“綠色、智慧、韌性”,推動海運高質量發展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設。一是提升港口基礎設施安全韌性,增強國內國際雙循環主樞紐地位。二是提升海運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發揮外貿運輸主力軍作用。三是推進海運業綠色智慧轉型,進一步發揮先行引領作用。
來自海運行業的企業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發展方向。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萬敏在題為《創新合作范式,應對變革挑戰》的致辭中提出,加強供應鏈韌性,推進智能、綠色轉型,仍將是2023年航運業的主旋律。航運業需要圍繞客戶價值與服務能力,創新產業鏈合作范式,著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產業鏈共同提升合作能級,增強供應鏈韌性。二是產業鏈共同開展數字化轉型,提升一體化服務能力。三是產業鏈共同籌劃低碳減排,促進綠色發展可持續。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顧金山表示,打造綠色、智慧、韌性供應鏈,需要港航企業從三方面強化合作:一是產業上強化合作,打造安全的港航綠色能源鏈。二是數據上全程融合,打造暢通的港航數據鏈。三是業務上多措并舉,打造具有韌性的港航物流鏈。
此外,來自中國礦產資源集團、中國工程院、交通銀行、克拉克森研究公司、隆基股份、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等的代表分別就“合作創新,構建礦產資源供應鏈新格局”“保障能源安全,推進碳中和實施路徑探討”“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助力航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市場現狀與重要趨勢分析”“綠色能源助力智慧、韌性的全球航運新發展”“打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升級版,共促全球航運新發展”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頭戲,成果發布備受矚目。論壇期間,中遠海運集團發布了“智能冷箱一站式前臺為行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癕Y REEFER”智能冷箱一站式前臺,利用搭載第三代IoT技術的專屬設備,通過實時感知、實時控制散布在全球4萬多個智能冷箱的狀態,結合AI算法,為客戶提供全程可視可控、冷鏈自主管理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更多行業、更多客戶打造新一代更可靠、更智能、更透明的全球冷鏈供應鏈。中國港口協會發布了《一流港口建設報告》和“中國智慧港口發展成果”,系統展示了中國港口近年來在綜合服務能力,智慧、綠色港口建設,以及開放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績,這些中國一流港口建設和智慧港口建設的經驗和智慧,將對中國加快實現“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經濟高效、支撐有力、世界先進的一流港口”建設目標發揮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