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新聞網 科技應造福全人類,而不應成為限制或遏制別國發展的武器。近年來,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為保持技術優勢,頻頻對中美科技交流設置障礙。這既有損全球科技發展進程,也會反噬美國自身。中國將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與世界各國開展科技合作,推動科技創新為改善民生福祉、解決全球挑戰提供支撐。
一、美頻頻為中美科技交流設卡
近年來,美國將中國定義為“唯一既有意愿也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美國為保持其全球科技主導地位,針對中國采取了包括出口管制、外資安全審查、人員簽證限制等一系列嚴苛的封鎖措施,推動中美“科技脫鉤”。
2018年,美國就發起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以所謂的“盜竊商業秘密”和“經濟間諜”案,致使30多名科研人員遭受無辜指控。2020年5月,美國白宮政府網站發布總統公告,規定畢業自或來自“與中國軍方有直接聯系”院校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將被禁止進入美國。2022年10月,美國又通過芯片法案以及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全面限制“美國人”參與中國半導體產業,繼續在芯片領域通過對人的管制、打壓,以破壞全球產業鏈的方式,遏制中國的技術發展強大。
美國一系列設卡的行動,重創中美間正常的科技交流合作,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權主義行徑。
二、美霸權行徑傷人傷己
美國科技霸權主義行徑違背了科技發展的規律,既嚴重阻礙中美科技合作雙贏目標的實現,也無益于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美國的做法是害人害己,難見成效。
為科技交流設限將反噬美國自身科技發展潛能。一直以來,開放合作在技術研發中發揮基礎作用,是推動科技革命的關鍵因素。美國的技術優勢也得益于國際合作。2022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報告顯示,持有臨時簽證的國際學生占美國經濟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數學和統計學博士學位人數的一半以上。正是這些來自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頂尖科技人才,推動著美國科學事業充滿活力。美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研究表明,外國科學和工程人才貢獻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7%到1.9%。但美國近期為科技交流設限的行動正促使美國科研人員退出國際合作。2021年9月美國物理學會(APS)調查結果顯示,美國近五分之一的物理學專業人員已經選擇或被指示放棄與非美國同行的合作機會。2021年《自然》雜志對美近2000名科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93%的人認為限制與中國合作將對學術界產生負面影響。為科技交流設限無疑將導致美國錯失獲取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機會,減緩科技發現和創新的整體步伐,抵消了開放科學為美國帶來的關鍵競爭優勢。
為科技交流設限將打亂全球科技合作生態。中美科技交流從硬件到軟件,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研發,在彼此融合中不斷優化鞏固推進。中美共同參與的基因組研究、量子計算、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讓兩國互惠共贏,更讓全球共享福祉。而近期,美國不僅單方面切斷與中國的雙邊合作,遏制依賴于全球化發展的半導體、生物技術等產業,還脅迫盟友,逼迫其他國家在中美之間“二選一”。這勢必對全球規模經濟和創新潛力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會進一步削弱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以及全人類獲得福祉的權力。近期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接受采訪時就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一些國家轉向保護主義,如果世界分裂成兩個貿易集團,從長遠看將導致全球GDP損失5%,一個分裂的世界會是一個代價高昂的世界。如果失去來自發達國家的“技術溢出效應”,規模經濟將在世界分裂的情況下崩潰。
為科技交流設限難以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美國政客緊盯短期利益,置本國和世界各國長遠利益于不顧,必然不得人心,更難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在美著重遏制中國的人工智能方向,2010至2021年間,中美學術論文跨國合作幾乎保持每年1萬篇的合作數量,即便在2021年受美限制影響數量有所下降,也仍然是美英合作數量的3倍。盡管一直面對美國的遏制,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仍不斷獲得提升,2017年排名第22位,2020年排名第14位,2022年排名第11位,是唯一一個進入前15名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各國各界的反映也非常務實,美期待的效果并沒有發生。例如,RISC-V架構授權組織RISC-V基金會為繼續保持與中國的科技合作,決定從美國搬遷到瑞士,這是鮮明的“用腳投票”。
三、中國力促與全球科技合作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币虼?,即使面對美國的遏制,中國仍展現大國擔當,始終堅持以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姿態,廣泛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一方面,中國堅持開放創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最新科技力量。目前,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4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笆濉币詠?,通過政府間合作,中國共支持與60多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開展聯合研究合作,涉及農業、能源、環境、資源、信息通信、生命健康等領域,共支持立項項目近2000項,項目總經費近100億元人民幣;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射電望遠鏡等近60個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中國的創新努力正在為世界各國帶來紅利。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通過與中國的合作,能夠推動新技術在更大范圍得到應用,實現創新收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與中國的科技合作,特別是在高鐵、疫苗等高精尖領域,能夠更多地獲得新知識、擁抱新技術,切實提高發展速度。2021年11月和2022年11月,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兩次通過中國牽頭提交的《在國際安全領域促進和平利用國際合作》決議,開啟了在聯合國框架內就和平利用等問題開展開放包容對話的新進程,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和平利用科技的合理訴求和強大攻勢。中國的態度和行動彰顯了大國責任,我們正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行動,通過攀登科技高峰引領國際社會攜手努力克服困難、團結協作戰勝共同挑戰。
另一方面,美國也需要與中國等各方保持通力合作,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科技第一強國。更開放的科技合作是美國社會的廣泛共識?!睹绹c國際科學的未來》報告提出,“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有著無止境前沿的領域,是一項真正國際化、需要廣泛合作的事業?!边@意味著美國要在所有科學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并從國內外科研紅利中獲益,就必須開放,亟需推進跨國合作。2022年11月1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NASEM)舉辦研討會,學術界領袖表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科學界普遍擔心,美國政府當前不斷升級的安全措施會扼殺科學發展最重要的創新和開放要素,最終將阻礙科學發展。2022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綜合性民間科學組織之一——美國科學促進會共同續簽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美國科學促進會合作諒解備忘錄》,顯示了中美兩國民間開展科學交流合作的強烈意愿。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鑒于中美兩國具有很強的科技互補性,未來兩國的學者和企業仍將廣泛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也必然會督促兩國政府合作壁壘,打破封鎖,共同為全球創新發展注入活力。
(張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